岗位练兵 守护生命——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部开展“药物过敏性休克”应急演练
2024-07-17 16:49门诊部
过敏性休克是人体接触过敏原后突发的I型超敏变态反应。其发病较快,医护人员必须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处理到位,否则会危及患者生命。为预防药物过敏性休克,提高用药安全,提高医护人员识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2024年7月10日,在医院门诊1FB诊区,遵医二附院门诊部联合中医科开展了“药物过敏性休克”应急预案演练。
本次演练采用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一名年轻女患因“外院体检显示梅毒血清异常3天,确诊隐性梅毒”入院治疗,遵医嘱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内注射。用药前询问患者无药物过敏史,双人查看苄星青霉素的皮试结果为阴性。随后诊区护士遵医嘱予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内注射后让其在注射室外休息1小时。在岗护士巡视诊区时发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症状,随即向科主任、护士长汇报。科室快速组织抢救,将患者转移至处置床上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测,并联系就近医生实施抢救。心电监测过程中发现患者又突发血压下降、失去意识,医护人员立即针对患者身体状况采用静推地塞米松、氨茶碱,静脉滴注林格液、多巴胺等药物的治疗措施,15分钟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演练结束后,门诊部、中医科的医护人员对演练过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该类患者主要是在门诊治疗,抢救条件有限。所以当患者出现药物过敏反应时,怎样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处理、防止发生严重后果,更需要相关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救治流程。通过参与和观摩此次应急预案演练,强化了医护人员的急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员工对此类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同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完善急救预案、追踪整改,进一步规范抢救流程,切实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逐步提高门诊员工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努力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放心、优质的医疗服务环境。
图1:门诊部负责人演练前进行鼓励性讲话
图2:患者突发药物过敏症状
图3:急救时医生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图4:急救中医护人员同时记录医嘱并核对
图5:护士按医嘱为患者进行有关急救处理
图6:开展总结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