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硕士及博士点简介  

2025-03-28 10:42第二临床学院

遵义医科大学

运动医学硕士及博士点简介

遵义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点于2020年开始招生,博士点于2022年开始招生,二级招生机构均为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科聚焦于运动损伤防治、关节功能重建、运动康复技术等前沿方向,致力于为竞技体育、大众健康及慢性病康复提供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师资力量

遵义医科大学运动医学专业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

师资规模与结构本校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博士导师5人,研究生导师8人,所有教师均为骨科学专业背景。

学科平台

遵义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共同构建了全方位的运动医学学科平台,涵盖临床培训基地、科研实验室、教学平台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领域。该平台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与实践资源,助力其在运动医学领域全面发展。

研究生在校期间,除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外,还能够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且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此外,研究生还可参与各类学术会议和竞赛,展示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培养过程中,导师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临床诊疗和科研实验。通过系统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在运动医学领域的临床诊疗、科研创新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运动医学硕士点将继续优化培养方案,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水平的运动医学专业人才。

研究生培养目标

遵义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点始终秉持“明德笃学、求是致用”的校训,以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运动医学专业人才为己任。本硕士点致力于为社会输送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在运动医学领域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一、临床能力

系统培养研究生深入掌握运动医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其能够独立、高效地处理各类运动损伤、康复治疗以及运动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备卓越的临床实践能力,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二、科研能力

通过系统、规范的科研训练,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使其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研究生应能够熟练设计并实施科研项目,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为运动医学领域的学术发展贡献力量。

三、教学能力

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教学能力,使其能够熟练参与运动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精准传授专业知识,有效指导本科生及低年级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活动,为运动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四、管理能力

强化研究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使其能够胜任运动医学相关科室的管理工作,高效协调团队合作,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为运动医学领域的组织管理与学科进步提供坚实保障。

五、国际化视野

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为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培养研究生紧跟运动医学领域的最新国际进展,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其在全球运动医学领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六、职业道德

始终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全过程,引导研究生以患者为中心,恪守医德,践行“明德笃学、求是致用”的校训,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通过以上培养目标的全面达成,遵义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硕士点将为社会输送一批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高尚职业道德和广阔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水平运动医学专业人才,为推动运动医学领域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研究生培养情况

自2020年运动医学硕士点开始招生以来,目前,运动医学硕士点及博士点已招收四届研究生,共计39名,已毕业20名。

学科研究方面介绍

瓦庆德,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国务院津贴获得者,现任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委员、遵义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副院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重点项目1项及其他省厅级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3篇,IF>10分5篇。2021年获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贵州省第十三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

曹广如,主任医师,三级教授,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骨外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年,在脊柱肿瘤、脊柱退变、脊柱畸形、脊柱结核、脊柱脊髓损伤、复杂骨盆创伤等方面有较深研究。目前致力于脊柱退变性疾病、肿瘤及结核的椎体重建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完成脊柱肿瘤、结核、脊柱内镜、脊柱矫形、脊柱退变疾病及复杂骨盆骨折手术2000余台;在SCI及省级以上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获批国家专利共十余项,包括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十余项,主要参与人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2017年前往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肿瘤中心研修学习。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贵州省康复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康复医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中西医结合骨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贵州省流行病学分会委员。

孔维军,男,中共党员,主任医师,骨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遵义市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骨科学术带头人;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骨科分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贵州省康复医学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贵州省康复医学会创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委员;遵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

对脊柱、骨盆、关节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准确的判断与深刻的认识,时刻关注并跟进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和理念,在手术治疗疑难脊柱畸形、脊柱肿瘤、脊柱退变性疾病、脊柱结核、复杂脊柱骨折、骨盆骨折及关节外科疾病具有丰富的经验。从事脊柱脊髓损伤及骨科退变疾病的治疗研究,擅长微创技术治疗颈、胸、腰椎退行性病变。

目前承担省科技厅联合基金课题两项,省卫生厅联合基金及遵义市科创局创新人才团队各一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及支撑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获贵州省自然科学进步一等奖一项(4/9),发表相关临床文章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篇,核心期刊5篇,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主编专著1部。

辛志军,中共党员,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遵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党委委员、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附属医院骨科(二病区)科室副主任。法国居里研究所(InstitutCurie)访问学者。贵州省康复医学会脊柱微创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脊柱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研究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伤康复专委会委员、脊柱内镜微创与康复学组副组长,中国骨科菁英会委员,贵州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中青年编委。获评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贵州青年五四奖章、贵州省“最美劳动者”及共青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委员会“优秀志愿者”等荣誉。从事骨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0余年,长期致力于脊柱退变、脊柱畸形、脊柱脊髓损伤、骨盆创伤基础与临床研究,擅长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脊柱疾患;目前在研省部级以上课题2项,主持中国临床试验注册项目3项;参建省部级创新平台及中心共3项;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家专利36项,其中发明专利14并完成转让转化1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发表论著27篇,SCI收录16篇,北图核心收录6篇;参编完成脊柱外科里程碑式著作《SurgicalTreatmentofAnkylosingSpondylitisDeformity》英文版全球出版发行,参译完成《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13版》出版发行。

敖俊,男,医学博士,三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脊柱外科专业。1994年遵义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工作,2009年南方医科大学骨科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骨科工作30余年,尤其对脊柱外科创伤、退变疾病、矫形、肿瘤多发病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能成功应对复杂脊柱及骨盆外科创伤的救治,对本领域的疑难杂症的诊治有较丰富的经验。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2项,承担和参与省、地级科技基金课题多项。自工作以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不对称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实验研究》等北大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担任中华医学会贵州省骨科分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分会腰椎研究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柱脊髓分会脊柱畸形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康复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及脊柱脊髓康复分会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脊柱畸形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精准医疗分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组委员、贵州省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分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康复医学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省3D学会副秘书长等学术兼职。

吴术红,关节外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骨科临床近20年,擅长各类人工关节初次置换及翻修手术,目前累计开展关节置换近2000例,先后在北医三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六院、法国、韩国等地进修学习,系统的开展了膝、髋、肩和肘关节的置换、矫形及关节镜微创手术等治疗;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科研课题6项。现任遵义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贵州省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SICOT中国数字骨科学会贵州省骨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中国西部运动医学联盟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损伤重建与康复学组全国委员,泛珠三角运动医学联盟常务理事。

王信,海归博士、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联合导师、博士生导师(大连医科大学骨外科学术型,遵义医科大学骨外科临床型)、遵医首批“南山班”本科导师、遵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导师。现任科室党支部委员(宣传兼纪检委员)、科室副主任、遵义医科大学-美国罗切斯特大学骨科研究中心(ZMU-URMC)实验室负责人、遵医大附院-澳洲昆士兰大学骨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中心(ZMU-ACCTERM)联络人、遵义医科大学欧美同学会理事会副秘书长、AOSpineMembership、ICMRSMembership、QCASEMembership。

【学术兼职和人才计划】:被聘任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骨科领域一审专家,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和骨内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康复器械与生物材料分会委员,贵州省医学会骨质疏松暨骨矿盐疾病学分会常务委员,贵州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委员,遵义市医学会创伤分会委员,《遵义医科大学学报》青年编委。入选国家卫健委全球卫生后备人才,贵州省第十四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23年),贵州省第四批“千”层次创新型人才(2017年),遵义市“15851人才精英工程”第四层次,遵义医科大学“临床名医”未来人才计划(2022年)。

【海外经历及荣誉】:2013至2016年攻读澳洲昆士兰大学和昆士兰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的骨科学博士(全日制脱产)。2013年7月获得澳洲政府学费奖学金和导师奖学金全额资助,主要研究致力于:1)早期骨缺损愈合中炎症因子调控的凝血反应;2)Exosome-Dopamine-表面修饰生物材料膜介导骨免疫/凝血调控促进成骨分化。读博期间,在HolySpiritNorthsideHospital的骨科RossCrawford教授门下见习临床手术;2014年5月获得DiamantinaHealthPartnersResearchandInnovationIdeasAwards;2016年3月获得昆科大成绩优异博士证书HighAchieverHigherDegreeResearchStudent,4月申请并顺利通过毕业答辩(提前毕业),同年12月获得国家教育部认证的学历/学位证书。2017年4月获得澳洲优秀博士论文奖OutstandingDoctoralThesisAward(全澳洲同届毕业博士Top5%);2018年6月被澳洲科学工程系中最高荣誉的SigantoFoundationMedal提名邀请博士后。2021年10月获得Finalist入围第13届中-澳杰出校友奖AlumniAwardforResearchandScience。

【临床教学方面】:从事脊柱外科的临床工作13年,对脊柱的常见病、多发病有一定的诊治经验,对部分疑难杂症有所见解。独立主刀完成前路颈椎ACAF/ACCF/ACDF/Zero-P/Zero-PVA、后路颈椎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PKP/PVP/网袋技术、腰椎微创PELD/PEID(含ULBD等)、腰椎重度滑脱TILF/MIS-TLIF融合内固定、退变性侧弯矫形术等多种术式。2017年12月短期参加北京解放军301医院脊柱高级研修班学习,2021年4月全职脱产进修于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脊柱外科(全军腰椎退变微创治疗中心)。作为第一申请人,申请并完成4项省、院级临床新技术,获得省级病例大赛一等奖2次。

2017年9月获得遵义市高校优秀科技工作者,并作为遵义市高校唯一代表在市政府第33个教师节大会进行发言;同年12月被《遵义教育》第6期遴选为遵义市优秀教师代表。于2021年9月获得遵义医科大学本科课堂教学优秀教师。2023年9月获得遵义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现共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教学相关论文8篇,其中北图核心教改论文1篇和SSCI教学论文1篇(1区)。

【培养学生成果】:作为第一临床导师,独立培养骨外科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18名(含士兵计划1名),联合培养骨组织工程学博士后2名。指导学生获得科研基金3项(大创项目1项、研究生基金2项)和学术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荣获国家奖学金5人次、省级三好学生、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学生参与国际会议并获得口头发言2次,并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16篇SCI,其中中科院二区及以上13篇,影响因子均为5分以上,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4.6分。

【科研业绩方面】:现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为第一通讯单位,本人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发表29篇SCI论文(其中中科院二区及以上20篇,累计影响因子174.141分,单篇SCI最高影响因子:31.041分,H-index:17)。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国际会议摘要14篇,曾于2014年担任TERMIS-AP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亚太年会的分会主席,并多次在国际学术大会上作口头报告。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北图核心和CSCD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科技核心期刊论文4篇,专家述评论文1篇。作为项目主持人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贵州省科技厅项目、遵义市“15851人才精英工程”项目、遵医大附院骨科实验中心建设等课题,获得各渠道经费资助850余万,已主持完成国自然2项和省级课题3项。目前被聘任为NatureCommunications(IF:16.6)、AdvancedScience(IF:15.1)、Autophagy(IF:14.6)、ActaBiomaterialia(IF:10.633)、ActaPhysiologica(IF:6.3)等SCI审稿专家;并担任FrontiersinBioengineeringandBiotechnology(IF:6.064)期刊客座编委、Burns&Trauma(IF:5.711)期刊青年编委、ChinJTraumatology(IF:2.1)通讯编委。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2020年8月受邀参与制定国家《第三批3D打印医疗器械团体标准》中的2项行业标准(标准编号为T/CAMDI066-2021和T/CAMDI067-2021)。

联系方式:lchwx[at]aliyun[dot]com或xin.wang[at]zmu.edu[dot]cn

彭笳宸,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博士导师,关节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创新与转化保髋委员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保髋工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循环与骨坏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坏死显微修复专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与关节感染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关节残障康复学组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Ilizarov技术学组委员;

贵州省创伤与修复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数字骨科贵州首届届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贵州省分会骨科常务委员;康复医学会贵州省第二届理事。

主持科研课题4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获遵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SCI等英文论著、北图核心期刊论文等数十篇。副主编骨科专著1部。《中华创伤杂志》特约审稿专家;《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特约审稿专家,《遵义医学院学报》审稿专家;

从事骨科临床30余年。对骨科疑难疾病、尤其是髋膝关节置换、翻修手术;DDH保髋手术;股骨头坏死保头、保膝手术;骨关节感染;骨折微创手术有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临床、手术经验;率先开展蛇牌导航下行人工关节膝关节置换、肢体截骨矫形术;干细胞临床应用等多项新技术,其中导航技术(2011年赴德国及奥地利等国学习)属西南地区首家技术,2017年应邀到三军医大坪医院开展该院首例导航膝关节置换手术;微创髋关节置换(直接前入路-DAA)及保髋手术尤其是髋臼周围截骨术是我院的常规手术、技术成熟,但是,此类手术西南地区各大医院很少开展。

董立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学科方向骨干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遵义医学院,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专长于复杂四肢骨干骨折的救治,复杂髋膝关节置换术,髋关节翻修术等各种高难度手术,并对于四肢关节创伤合并的相关运动损伤有较好的诊治。主要研究方向为四肢骨与关节创伤以及髋膝关节疾病。

吴术红,骨干教师,男,党员,贵州省遵义市,硕导,教授,毕业于遵义医科大学,贵州省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肩肘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西部运动医学联盟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损伤重建与康复学组全国委员,泛珠三角运动医学联盟常务理事。SICOT中国数字骨科学会贵州省骨科学会第一届委员,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遵义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主要课题方向为韧带组织工程及骨关节炎,主持并完成贵州省科技厅重点支撑项目2项,发表北图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曾赴北医三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六院,法国,韩国等地进修学习。擅长人工关节初次置换及翻修,擅长运动医学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四肢骨骼畸形矫治,及四肢关节复杂创伤诊治。

 

 

 

 

 

更多我院平台二维码
微信公众号